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息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息鳴

息鳴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患者呼吸時伴有哮鳴音之症狀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咳喘息鳴」,描述咳嗽喘息時喉間哮鳴有聲之狀。

中醫病機

從中醫理論而言,息鳴之產生主要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痰飲內伏,肺氣上逆」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痰阻氣道
    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上貯於肺;或久病肺虛,津液不布,凝而為痰。痰濕阻滯氣道,肺氣宣降失常,呼吸時痰氣相搏,發為哮鳴。
  2. 肺氣壅滯
    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,邪氣閉肺,肺氣鬱遏不得宣發,氣逆上衝而致喘鳴。《症因脈治》提及:「風寒閉肺,肺氣逆滿,呼吸急促,喉中作聲。」
  3. 腎不納氣
    久病及腎,腎虛不能攝納肺氣,氣浮於上,呼吸淺速而見喘鳴。此類常見於年老體弱或慢性喘咳患者,多伴腰膝酸軟、動則喘甚等虛象。
  4. 肝氣犯肺
    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化火,上逆犯肺,肺失肅降,氣機壅滯而發喘息鳴響。

證型分類

  1. 寒哮(冷息鳴)
    痰色白清稀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緊或沉遲。因寒飲內停,遇寒誘發。
  2. 熱哮(熱息鳴)
    痰黃黏稠,面赤口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因痰熱壅肺,肺失清肅所致。
  3. 虛哮
    喘息聲低,氣短乏力,脈弱。屬肺脾腎虛,尤以腎不納氣為主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癲狂》:「喘鳴者,肺病也。」指出喘鳴與肺臟病變直接相關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肺主氣,邪乘於肺則肺脹,肺脹則氣道不利,故喘鳴。」強調外邪犯肺導致氣道不暢之機轉。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:「哮以聲響名,喉中如水雞聲。」具體描述息鳴之聲響特徵。

息鳴作為症狀表現,需結合四診合參以辨明寒熱虛實,其治療當以「治痰為標,調臟為本」,並依據證型施以溫化、清熱、補益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