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息肉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息肉喉風

病名:指喉間生赤肉,層層相疊,漸次腫起,以致壅塞咽喉,阻礙氣機之疾。此症屬中醫喉科範疇,多因肺胃積熱、痰濁鬱結,久而成瘀,或外感風熱邪毒,內外合邪,燔灼咽喉,致氣血凝滯,痰瘀互結,形成赤肉息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上蒸咽喉,或肺經鬱熱,循經上灼,致喉間血肉腐敗,息肉叢生。
  2. 痰濁熏蒸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聚而成痰,痰熱互結,纏滯喉間,阻礙氣血,日久化生息肉。
  3. 氣滯血瘀:情志失調,肝郁化火,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阻,結於喉部,形成赤肉腫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喉間異物感,吞嚥不利,甚則呼吸困難。
  • 息肉色赤或暗紅,形如桑椹或蘑菇,表面凹凸不平。
  • 伴咳嗽痰黏、口乾咽燥,或胸膈煩熱。
  • 舌質紅或紫黯,苔黃膩,脈弦滑或澀。

治法

  1. 清熱滌痰散結:治宜清泄肺胃、化痰散瘀,方用清咽雙和飲加減(桔梗、玄參、梔子、黃芩、浙貝母等),或黃連溫膽湯(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)合消瘰丸(玄參、牡蠣、貝母)。
  2. 活血化瘀消癥:若息肉堅硬、色紫黯,可選桃紅四物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赤芍)合海藻玉壺湯(海藻、昆布、青皮)以破血軟堅。
  3. 外治法:古時以烙法鈹針割治去其息肉,今可配合現代手術摘除,術後再以中藥調理,防其復發。

其他參考方藥

  • 痰熱偏盛:可加瓜蔞、竹茹、射干以增強化痰之力。
  • 瘀象明顯:酌加丹參、三棱、莪朮以活血消積。
  • 陰虛火旺:兼用養陰清肺湯(生地、麥冬、白芍)滋陰降火。

息肉喉風之治,當辨虛實痰瘀,標本兼顧,務使熱清痰化,氣暢血行,則喉間息肉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