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息肉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息肉癭
息肉癭為中醫癭瘤病證之一,屬形體異常增生之疾,其狀若息肉,故名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,文中載:「有息肉癭,可割之。」意指其形質突出如贅肉,或懸垂如蕈,且多生於頸項癭瘤之處,亦可能發於其他體表部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息肉癭之形成,多與氣滯、痰凝、血瘀相關。其病機如下:
- 氣機鬱滯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致使經絡阻滯,氣血失和,久而成癭。
- 痰濕結聚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凝而為痰,痰濁搏結於皮肉之間,漸成息肉之態。
- 血瘀絡阻: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與痰濕相摶,結為有形之癭瘤。
臨床特徵
息肉癭外在表現為局部贅生物,其形質柔軟或稍硬,色多淡紅或灰白,表面光滑或呈分葉狀,根基或寬或窄。患者或覺局部脹滿,然多無痛癢,若濕熱蘊結,則可伴滲液。此症與「氣癭」、「肉癭」等癭瘤有別,主以其形似息肉為辨。
治法
古籍主張外治為主,尤以割法去其息肉。然中醫臨證亦需參合內調,標本兼治:
- 外治:傳統可用蝕瘡去腐之品,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之枯痔散,或直接施以刀針切除。
- 內治:以行氣化痰、軟堅散結為則,常用方如海藻玉壺湯(含海藻、昆布、浙貝等);若兼血瘀,可佐活血之品,如桃仁、紅花。
相關文獻
息肉癭之論述散見於歷代外科醫籍,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癭瘤分類與治法,可相互參照。然此症須與「鼻息肉」、「肛門息肉」等他科息肉病鑑別,其病位、病性各異,不可混談。
(全文依中醫理論闡述,未涉現代醫學內容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