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息肉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息肉痔

定義
息肉痔乃中醫病名,指直腸內生有形如蕈狀之贅生物,屬肛腸疾病範疇。此病記載見於上海中醫學院所編《中醫外科學講義》,臨床特徵為肛門內息肉突出,排便時可見,多無痛感,然易伴隨鮮血或黏液附著於糞便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息肉痔之成因與濕熱邪毒下注大腸密切相關。其病機主要歸咎於三端:

  1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下迫腸道,氣血壅滯。
  2. 氣滯血瘀:濕熱久稽,阻礙氣機,經絡不通,瘀血與濁氣互結,凝聚成息肉。
  3. 正虛失固:素體脾虛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或久病氣弱,腸道濕濁不得宣化,結為有形之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肛門內外可見單發或多發息肉,色多暗紅或紫赤,質柔軟,觸之易出血。
  • 排便時息肉可脫出,便後自行回納或需用手推回。
  • 便血鮮紅,量少而點滴,或附著糞便表面,多無痛感,部分患者伴有腸道黏液分泌。
  • 若濕熱偏盛,或見肛門灼熱、大便黏滯不暢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證
    • 主證:息肉色紅,便血鮮明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涼血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槐角丸合黃連解毒湯加減,常選用槐角、黃柏、地榆、赤芍等。
  2. 氣滯血瘀證
    • 主證:息肉暗紫,觸之疼痛,便血暗紅,舌紫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行氣活血,化瘀消贅。
    • 方藥:桃紅四物湯加減,酌加三棱、莪朮、丹參等破血之品。
  3. 脾虛濕困證
    • 主證:息肉反覆,便血色淡,神疲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弱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化濕消積。
    • 方藥:參苓白朮散合五苓散,佐以烏梅、雞內金等收澀軟堅。

外治法

  • 結紮療法:以絲線緊縛息肉根部,阻斷氣血,使其壞脫落,適用於帶蒂息肉。
  • 手術切除:對基底寬大或反覆出血者,宜直接切除,並以藥線止血化瘀。
  • 熏洗法:以苦參湯、五倍子湯煎煮熏洗,可收斂止血、清熱燥濕。

預防調護

  • 飲食宜清淡,少食辛辣炙煿,避免濕熱內生。
  • 保持大便通暢,減少腸道氣滯血瘀之機。

(註:本病與現代醫學之「直腸息肉」相類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施治,結合內外治法以除病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