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息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息微
息微為中醫病狀名,指患者呼吸淺表、氣息微弱之徵象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氣微」為「少氣」,屬氣虛至極之候,其成因與臟腑精氣虧損密切相關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髒功能失調為要。
病機分析
陽虛氣衰為息微主因之一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」陽氣虛衰,衛外不固,宗氣生化無源,難以推動呼吸運動,故見氣息微弱。肺主氣司呼吸,若久病耗傷肺氣,或熱邪壅肺後期,肺葉焦枯,金破不鳴,則氣道渙散而息微;另腎為氣之根,納氣失職則呼多吸少,終至氣不歸元而喘促息微。脾土衰敗亦能導致宗氣生成不足,《靈樞·口問》謂「故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」,中焦失運則水穀精微不化,肺失濡養而呼吸功能漸廢。
證候鑑別
臨床須辨虛實與病位:
- 氣血兩虛型:伴面色蒼白、語聲低微,脈細弱,屬心肺氣血雙虧。
- 陽脫欲絕型:冷汗淋漓、四肢厥逆,脈微欲絕,多見於亡陽危候。
- 痰阻氣道型:雖有呼吸微弱,但喉間痰鳴,舌苔厚膩,屬實中挾虛,常見於肺癰末期。
古籍《景岳全書·喘促》指出:「虛喘者,慌張氣怯,聲低息短,惶惶然若氣欲斷」,與實喘之「胸脹氣粗,聲高息湧」迥異,息微當歸虛喘範疇。醫家李中梓更於《醫宗必讀》強調「喘分虛實」,息微者「補之猶恐不及」,需以人參、黃耆等峻補元氣。
治法要義
治則當以「虛則補之」為綱,針對病機立法:
- 肺氣虛者宜保元湯補益肺脾
- 腎不納氣者投黑錫丹鎮納浮陽
- 陽氣暴脫者急用參附湯回陽固脫
- 兼陰血虧耗者可予生脈散益氣斂陰
此證提示臟氣衰憊,在六經辨證中屬少陰病「脈微細,但欲寐」之轉歸,為正氣將竭之危象,須明辨標本而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