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淅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淅然

「淅然」一詞出自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,描述人體因外邪侵襲或陽氣不足時,出現的一種身體發冷、毛髮豎立的病理狀態。原文載:「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」意指當邪氣客於肌表,衛陽之氣與邪相爭,導致毛孔緊閉、毛髮聳立,隨即出現明顯的寒意,並伴隨皮膚疼痛。此現象反映了外邪初犯人體時,正邪交爭於體表的生理反應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「淅然」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1. 衛氣抗邪
    衛氣行於脈外,主司溫養肌腠、防禦外邪。當風、寒等邪氣犯表,衛氣被遏,不能正常溫煦體表,故見寒慄。毛髮豎立為衛氣鬱閉、腠理驟緊之象,屬「陽氣內斂」的應激反應,亦可視為「太陽表證」的早期表現。
  2. 經脈氣血失和
    邪客皮毛,阻滯經脈運行,致營衛不和。《內經》云:「邪客於皮膚,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,入則淅然而寒。」此階段若未及時調治,邪氣可能進一步內傳,由表入裏。
  3. 與六淫的關聯
    「淅然」多見於風寒襲表,但濕邪、暑邪鬱遏陽氣時,亦可能出現類似症狀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淅淅惡風」,即風邪束表所致;若兼見頭身困重,則需考慮濕邪為患。

歷代醫家對「淅然」的闡釋略有延伸。如張景岳註解為「怵惕寒慄之狀」,強調其為陽氣被擾的徵兆;而《醫宗金鑒》則將其歸類於「表寒證」範疇,主張以辛溫解表法驅散外邪。

此詞不僅用於描述症狀,亦揭示外感病的發展規律,為中醫診斷表證的重要參考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