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翕翕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翕翕發熱

翕翕發熱為中醫證候名,指表熱輕淺,如羽毛輕拂肌膚之狀,屬外感發熱的一種特殊表現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為太陽中風證的典型熱型,常伴隨自汗、惡風寒等症狀。其病機在於風邪襲表,衛陽浮越於肌腠,正邪交爭於淺層,故熱勢不劇而綿綿不絕。

經典理論闡釋

  1. 《傷寒論》視角
    張仲景以「翕翕」形容熱型輕緩,強調其「熱在表」的特質。此與陽明病之蒸蒸發熱(裏熱熾盛)形成對比,屬太陽經氣不舒、營衛失和之象。治宜解肌調營,主方桂枝湯,以桂枝、芍藥調和營衛,生薑、大棗助胃生津,甘草緩中,共奏疏風解表之效。
  2. 後世醫家拓展

    • 李杲《內外傷辨惑論》
      進一步區分內傷與外感發熱,指出翕翕發熱「發於皮毛之上」,屬外邪初犯,病位淺表,與內傷氣虛發熱之「燥熱悶亂」迥異。
    • 王清任《血證論》
      提出瘀血阻滯肌肉亦可見翕翕發熱,此因血瘀化熱,鬱於腠理,甚則出現類似白虎湯證之「口渴心煩」,然兼見「肢體刺痛」等瘀血徵象。治以活血化瘀為主,當歸補血湯合甲己化土湯加減,或血府逐瘀湯化瘀通絡,佐柴胡、防風疏透鬱熱,知母、石膏清解熱邪。

臨床鑑別
翕翕發熱須與其他熱型區分:

  • 蒸蒸發熱:陽明腑實熱,熱勢高漲如熏蒸,伴大汗、煩渴。
  • 往來寒熱:少陽病特徵,邪正相爭於半表半裏,熱型起伏不定。
  • 骨蒸潮熱:陰虛內熱,熱自骨髓透發,午後夜間加劇。

理論延伸
此證雖以表證為多,然《金匱要略》亦提示「風水」等水氣病初期可現類似表熱,需結合浮腫、脈沉等辨證。此外,溫病學派認為風溫初起、邪襲肺衛時,亦可見翕翕發熱,但多兼咳嗽、口微渴,治宜辛涼平劑如銀翹散,與傷寒治法有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