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溪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溪病考釋
源流與病名考證
溪病首載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水毒候》,屬古代地域性疾患,多發於三吳以東至南方山區溪澗流域。其病名取義於發病環境特徵,蓋「溪」指山澗水流,「病」言其毒邪性質,古籍亦稱「水毒病」。巢氏特別指出:「以其病與射工診候相似,通呼溪病,其實有異」,強調其雖與射工病皆屬水毒為患,然病理特徵有別。
病因病機探微
致病之源
- 外感水毒:山嵐瘴氣與溪澗穢濁之水交蒸,逢春秋濕熱季節化生毒邪,人觸犯之則病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「春秋輒得」,揭示其發病具明顯時令特性。
- 經脈受邪:毒邪多由肌表毛竅或口鼻內侵,先犯太陰肺脾,繼而流注三焦,導致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異常。
病機特點
- 與射工之異同:
巢氏明辨:「有瘡是射工,無瘡是溪病」。射工病者,毒蟲螫傷致局部瘡疡;溪病則無明顯外瘡,以全身水毒內蘊為特徵。 - 三焦壅滯:毒邪內蘊,阻遏三焦水道,症見腹脹漫腫,小便不利,與《金匱要略》「水氣病」機理部分相通。
證候特徵
-
初起症狀:
- 微惡寒熱,頭身困重如裹
- 胸悶脘痞,納呆泛惡
- 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數
-
毒邪深入:
- 腹部膨隆,叩之如鼓
- 下肢浮腫按之凹陷
- 或現黃疸,溺赤短澀
古籍論治參酌
雖《諸病源候論》未載方藥,然參見「水毒病」治法,可循以下原則:
- 芳香化濁:選用藿香、佩蘭、蒼朮等宣透濕毒
- 解毒利竅:綠豆、甘草、白芷等清解溪澗之毒
- 分消走泄:茯苓、澤瀉、大腹皮等疏利三焦
現代詮釋
考溪病之所指,當類今之「鉤端螺旋體病」「急性血吸蟲病」等水域源性疾患,然古醫以「無瘡性水毒」概括其病機,體現中醫對環境毒邪的整體認知。其辨證思路仍可啟發現代對濕毒壅滯類病證的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