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溪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溪毒
溪毒為古病名,最早記載於東晉葛洪所著之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七,屬於中醫所述之「水毒病」範疇。此症多因接觸山溪、沼澤等濕濁之地,感受溼熱毒邪,或飲用不潔之水,致使邪毒內侵,蘊結於腸胃、經絡,甚或流注肌膚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溪毒之發病與地域環境密切相關,尤見於江南濕熱之地或暑雨季節。濕熱毒邪從口鼻、肌腠而入,初犯肺衛,繼而內傳脾胃,阻滯氣機;或濕毒鬱於肌表,化熱成瘡。其病機核心為「濕、熱、毒」三者膠結,導致氣血不暢、經絡壅滯。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發熱惡寒、頭痛身重、四肢倦怠等衛表症狀;若毒邪內蘊,則見脘腹脹滿、嘔惡泄瀉,或小便赤澀;若熱毒外發,可現皮膚紅腫、瘡瘍膿皰,甚則潰爛。古籍中亦提及「水毒」可能伴隨蟲蛇之毒,與現代醫學所述之寄生蟲感染或水源性傳染病有部分相通之處。
古籍論述
《肘後備急方》強調此病多發於「山水間」,並記載以青蒿、菖蒲等藥避穢解毒;後世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歸類「水毒」為「射工」「沙虱」等蟲毒所致,治法上注重「清熱化濕、解毒驅邪」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溪毒以「清利濕熱、涼血解毒」為主,常用方如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;外治則以藥浴、敷貼化解瘡毒。若濕阻中焦,佐以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;熱毒熾盛者,加石膏、知母以瀉火救陰。
此病名雖罕見於當代臨床,然其辨證思路仍體現中醫「因地制宜」「邪有出路」之治療智慧,對濕熱地區疾病防治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