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溪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溪谷」中醫名詞詳解
一、基礎定義
「溪谷」為中醫學中描述人體結構之專有名詞,分指肌肉間隙與經絡穴位的空間層次:
- 解剖形態
- 谷(大谷):指肌肉群聚合處形成的明顯凹陷,如肩胛區、肘窩等,符合《素問·氣穴論》「肉之大會為谷」之說。
- 溪(小溪):為肌肉纖維間細小接縫或皮下淺凹,如指間皺褶、腕橫紋等,屬「肉之小會為溪」的微觀結構。
-
經絡系統關聯
- 谷對應十二正經主要循行路徑,稱「大谷十二分」,如手太陰肺經行於上臂內側之肌間溝;溪則對應經穴所在,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載「小溪三百五十四名」,涵蓋大部分五輸穴、絡穴等微小氣血輸注點,另「少十二俞」指背俞穴等特殊類別。
二、理論延伸與臨床意義
-
氣血運行通道
溪谷被視為「氣血津液」輸布的間隙,其中「谷」主導經脈氣血流注,如足陽明胃經通過髀關(大腿前側肌群交會處);「溪」則調節局部氣機,如合谷穴(第一、二掌骨間凹陷)屬手陽明大腸經之「原穴」,具疏風解表之效。 - 與筋膜的關聯
現代中醫研究認為,溪谷結構近似筋膜系統中的「肌間隔」與「滑囊」,其空間為「經筋」依附之處。例如「膝眼穴」(犢鼻穴)位於髕韌帶兩側凹陷,屬「溪」的範疇,臨床用於膝痛調理,映證「溪谷通利則筋柔」的古典論述。
三、古籍淵源與學派見解
- 《內經》理論體系
《靈樞·邪客》提到「津液滲灌溪谷」,強調其為水液代謝的途徑;《素問·調經論》則言「志意通,內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藏」,指出溪谷透過經絡與臟腑相應,如「太谿穴」(足少陰腎經)反映腎氣盛衰。 - 後世發展
明清醫家補充「溪谷受邪」病機,如《醫宗金鑒》論述風寒濕邪常客於肌表溪谷,導致痹證疼痛,針刺可「開谷通溪」以祛邪。此觀點延伸出「阿是穴」療法,於肌肉壓痛點(溪谷異常處)施術。
四、現代應用與辨證參照
- 診斷依據
觸診溪谷的充盈或塌陷可辨氣血狀態,如「三陰交穴」週圍肌肉萎陷多提示脾虛濕盛;「肩井穴」所在斜方肌上緣若僵硬隆起,常與膽經鬱熱相關。 - 治療取穴邏輯
結合「溪谷理論」,針灸選穴會兼顧大谷(經脈主幹)與小溪(特定穴位),例如治療頭痛,除取足少陽膽經「風池穴」(谷),亦配合「俠谿穴」(溪)加強疏泄少陽。此類配伍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「谿谷相應,上下引經」的治則。
——
全文以古典醫籍為本,兼納解剖對照,呈現「溪谷」於中醫理論中「結構-功能-病機」的立體架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