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溪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溪溫

溪溫,古病名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水毒候》,屬中醫「水毒病」範疇。其名源自發病與溪澗濕濁之氣相關,多因涉水染毒,或感受山嵐瘴氣所致。此病好發於江南濕熱之地,尤以春夏雨季為甚,與地理環境、時令氣候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溪溫之成,主因水濕穢濁之邪內侵。人體正氣不足時,邪毒乘虛由肌表或口鼻而入,蘊結三焦,阻滯氣機,進而化熱生濕。其病位多在脾胃與膜原,亦可深及營血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水毒病,由觸溪澗源瀨惡氣所致。」說明此病與濕熱毒邪鬱蒸有關,屬「濕溫」「瘴疫」類疾患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發熱纏綿、頭身困重、胸悶腹脹、四肢倦怠,或見皮膚疹瘡、小便黃赤等濕熱蘊結之證。重症者可現神昏譫語、斑疹隱隱,此為邪毒內陷營血之兆。古籍中雖未詳載脈象,然依濕溫病推之,多見濡數或滑數之脈,舌苔常呈白膩或黃膩。

治療原則

治當以清熱化濕、解毒透邪為主。古人多用芳香辟穢、淡滲利濕之品,如藿香、佩蘭、蒼朮等醒脾化濁;黃芩、黃連、連翹等清解熱毒;茯苓、澤瀉導濕下行。若邪入營血,則需配合犀角(今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等涼血解毒之藥。

歷史淵源

溪溫於唐宋醫籍中偶見論述,後世醫家多將其歸入「濕溫」「暑濕」範疇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提及類似證候,稱其為「濕熱瘴毒」,治法亦相類,反映中醫對地域性疾病之認識深化。此病名今雖少用,然其理論仍影響後世溫病學派對濕熱類疾病的辨治思路。

溪溫作為古代疾病分類之一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因地制宜」之診療特色,亦為研究濕熱病機與溫病學發展的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