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溪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溪穴
溪穴為經穴別名,在中醫針灸學中具有特定定位與治療作用,其名稱來源於古代醫籍記載,主要有以下兩種指涉:
- 歸來穴之別名
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溪穴在此處為「歸來穴」之別稱。歸來穴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下腹部,當臍中下4寸,旁開2寸處。此穴主治婦科及男性生殖系統疾患,如月經不調、帶下、陰挺、遺精、陽痿等,亦可用於疝氣、少腹疼痛等證。針刺時宜直刺1~1.5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小腹及外生殖器擴散。 - 承泣穴之別名
另見於《外台秘要》,溪穴在此指「承泣穴」。承泣穴同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面部,瞳孔直下,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。此穴主治眼部疾患,如目赤腫痛、迎風流淚、夜盲、近視等,為治療眼病之要穴。針刺時宜緩慢進針,直刺0.5~1寸,不宜提插捻轉,以免損傷眼球或眶內血管。
學術探討
溪穴作為多穴之別名,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穴位命名與定位的多元性。其名稱或與局部解剖特徵相關,如「溪」字隱喻水流之處,可能象徵氣血匯聚或經絡流注之部位。在臨床應用時,需結合具體文獻與穴位主治功能,以確定其所指涉之經穴,避免混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