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熄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熄風

熄風為中醫治風法之一,指平息內風的治療方法,主要針對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內風證候。內風與外感風邪不同,其病因多由肝陽偏亢、陰血虧虛、熱極生風或痰瘀阻絡等內在病理變化引發,臨床表現以「風勝則動」為特徵,常見眩暈、震顫、肢體麻木、筋惕肉瞤(肌肉不由自主跳動),甚則突發昏仆、抽搐痙厥、角弓反張等。

內風的病理機制

中醫認為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(《素問・至真要大論》),內風的生成與肝臟密切相關,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肝陽化風:肝陰不足或腎水虧虛,導致肝陽亢逆,風陽上擾,見頭痛眩暈、肢體顫動,甚則中風偏癱。
  2. 熱極生風:常見於外感溫病或內熱熾盛,高熱傷津,燔灼肝經,引動肝風,表現為高熱神昏、四肢抽搐、頸項強直。
  3. 陰虛風動:久病陰液耗損,或精血不足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,見手足蠕動、舌乾紅少苔。
  4. 血虛生風:多因失血或脾胃虛弱,氣血化生不足,肝失所藏,血不榮筋,導致肢體麻木、肌肉瞤動。

熄風法的臨床分類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熄風法可分為以下具體治法:

  • 平肝熄風:適用於肝陽上亢化風,方如天麻鉤藤飲、鎮肝熄風湯,以潛降肝陽、息風止痙。
  • 滋陰熄風:針對陰虛風動,代表方劑如大定風珠、三甲復脈湯,通過滋養肝腎陰液以涵木息風。
  • 瀉火熄風:用於熱極生風,選用羚角鉤藤湯、紫雪丹等,清熱涼肝、熄風開竅。
  • 和血熄風:適用於血虛或血瘀生風,如四物湯加減,養血活血以祛風通絡。

經典方藥舉隅

  1. 天麻鉤藤飲(《雜病證治新義》):天麻、鉤藤、石決明平肝潛陽,梔子、黃芩清肝瀉火,主治肝陽上亢之眩暈抽搐。
  2. 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:羚羊角、鉤藤涼肝熄風,配伍菊花、桑葉清熱透邪,用於熱盛動風之高熱痙厥。
  3. 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:以龜板、鱉甲、牡蠣等滋陰潛陽,配合白芍、阿膠養血柔肝,專治溫病後期陰傷虛風內動。

小結

熄風法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原則,需辨析內風成因,結合臟腑氣血陰陽調理,而非單純鎮痙。臨床應用時,常配伍化痰、活血、養陰等法,如中風病機多夾痰瘀,需兼顧熄風通絡、化痰開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