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瘜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瘜肉
瘜肉,又稱「息肉」,為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名,指人體組織異常增生所形成的贅生物,多因氣血失調、邪氣留滯所致。此名詞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水脹》記載:「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系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。」此段經文闡明,瘜肉的形成與寒邪侵襲、氣血凝滯密切相關。
中醫對瘜肉的病因病機解釋
- 寒邪客阻:
寒性凝滯,若寒邪久客於腸道或黏膜等部位,與衛氣相搏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壅塞,形成瘜肉。《靈樞》所言「寒氣客於腸外」即指此類機制。 - 痰濕瘀結:
中醫認為,長期飲食不節、脾胃運化失常,易使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與氣滯血瘀相互搏結,積久而成有形之瘜肉。此類瘜肉多見於消化系統或婦科腔竅。 - 情志失調:
肝主疏泄,若情志抑鬱,肝氣鬱滯,久則氣滯血瘀,鬱熱內生,痰瘀互結於經絡,亦可誘發瘜肉。 - 正氣虛弱:
《內經》提到「氣不得榮」,意指人體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邪氣乘虛內襲,氣血失於濡養,局部組織異常增生。
瘜肉的分類與臨床表現
瘜肉可生長於不同部位,其形態與症狀各異:
- 鼻瘜肉:多因肺經風濕熱邪上蒸,或膽經鬱熱上衝所致,症見鼻塞、嗅覺減退。
- 腸瘜肉:常見於大腸,與脾胃濕熱、氣滯血瘀相關,可能伴隨腹痛、便血。
- 子宮頸瘜肉:多因肝鬱化熱、濕熱下注,或衝任不調引起,常見異常出血。
中醫辨證要點
瘜肉的辨證需結合整體與局部:
- 寒凝血瘀:瘜肉色暗、質硬,伴有畏寒、舌淡紫。
- 痰濕蘊結:瘜肉柔軟、色白,舌苔厚膩。
- 濕熱瘀阻:瘜肉紅赤、易出血,舌紅苔黃膩。
中醫治療瘜肉,首重調理氣血、祛邪散結,根據證型選用溫化寒凝、化痰祛濕、疏肝活血等法,並結合局部外治法。古籍與歷代醫家對此積累豐富經驗,例如以活血化瘀藥如三稜、莪朮,或軟堅散結藥如浙貝母、牡蠣等配伍組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