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臏,又稱「臏骨」,即現代解剖學所指之膝蓋骨(髕骨),為中醫解剖與經絡理論中重要結構之一。《靈樞·五色》載:「巨屈者,膝臏也」,明確指出膝臏位於膝部前方屈伸活動之關鍵位置;《素問·刺禁論》亦警示「刺膝臏出液,為跛」,強調膝臏若受損傷(如針刺不當導致關節液外溢),可致行走功能障礙,足見其於肢體運動之重要性。
一、中醫解剖與經絡歸屬
膝臏屬「骨骼八會」之一,為筋之所聚,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謂:「膝骨即臏骨,形圓而扁,覆於楗肕(股脛骨連接處)之上,主司開闔。」其生理功能在於保護膝關節、協調屈伸動作,並穩定下肢力學結構。
經絡循行上,膝臏為足陽明胃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下膝臏中。」故胃經氣血盛衰可直接影響膝臏之濡養;另與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陰脾經亦有關聯,膽經循行外側輔助動態平衡,脾經則主肌肉力量以維繫臏骨穩定。
二、病理與中醫病機
- 氣血瘀阻:跌扑損傷或過勞可致膝臏局部氣滯血瘀,症見腫痛拒按、屈伸不利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典籍稱「膝風」或「鶴膝風」。
- 肝腎不足: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膝者筋之府」,肝主筋、腎主骨,若肝血虧虛或腎精衰少,膝臏失養則見痠軟無力、行動蹇澀,甚則變形(如年老退化之象)。
- 濕熱流注:濕熱之邪下注膝部,蘊結膝臏周遭,可發為紅腫熱痛,類似現代醫學之膝關節滑膜炎。
三、膝臏與針灸治療
膝臏周邊為針灸要穴集中之處,臨床常取:
- 犢鼻(外膝眼):胃經穴位,位於臏骨下緣外側凹陷,主治膝痛、下肢痿痹。
- 鶴頂:經外奇穴,臏骨上緣中點上方,專療膝關節僵硬、無力。
- 陽陵泉:膽經合穴,雖在腓骨頭前下方,但透過「筋會陽陵」之效,可調節膝臏筋絡拘急。
四、古籍論述延伸
清代《傷科匯纂》進一步闡釋:「臏骨脫臼者,其骱如杵臼,需手法復位。」說明中醫對膝臏結構與損傷修復早有細膩觀察。另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膝臏區域「不可深刺」,與《素問》刺禁理論呼應,反映古人對膝關節解剖之謹慎態度。
綜此,膝臏於中醫視角兼具形質與功能意義,其病變須從臟腑氣血、經絡循行整體辨治,非僅局部論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