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膝頂法乃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肩關節脫臼之整復,屬「手摸心會、動中求解」之傳統骨傷科治療要訣。其法源自清代《傷科匯纂》,融「筋束骨、骨張筋」理論與槓桿原理於一體,強調醫患協同、瞬間發力之特點。

【操作要領】

  1. 體位調攝
    患者需端坐凳上,患肩自然下垂,醫者側立其旁,一足踏於凳面呈弓步,以膝蓋內側(血海穴所在)頂於患側脅肋部(約當期門、章門穴區),形成「醫膝為支點、患臂為力臂」之力學架構。此體位暗合「以樑代槙」之理,藉膝部稟脾經氣血之充盛,既可固定軀幹,又能緩衝驟然受力。
  2. 手法運勁
    醫者雙手分握患肢上臂(天府穴區)與前臂(手三里穴處),先以柔勁沿肩關節盂軸向緩緩牽引,感知肱骨頭移位方向。待筋肉鬆解、氣血通利時,驟然施「拉頂二重勁」——雙臂向外下方牽拽之際,膝蓋同步向內上方頂送,使脫出之肱骨頭循「離窠避韌、滑臼歸槽」之軌復位。此時可聞及清脆「咯噔」入臼聲,此為經筋復位、骨合榫卯之徵。

【理論深析】
此法深蘊「骨正筋柔」之道:

  • 經筋調攝:脅肋乃足厥陰肝經分野,膝頂此處可激發肝經「主筋」功能,促進脫位後拘攣之筋結鬆解。
  • 氣血運化:肩髃、臑會等穴區受牽拉刺激,使手陽明、少陽經氣貫注,加速瘀血消散。
  • 筋骨互動:依《靈樞·經筋》「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」之理,通過調整肱骨頭與盂唇相對位置,恢復「骨為幹、筋為剛」的生理關係。

歷代骨傷家對此手法有「一膝定乾坤」之喻,其關鍵在於把握「欲合先離」之機,趁患者筋肉未及抵抗時完成復位,符合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所言「法之所施,使患者不知其苦」的境界。現代研究亦證實,此種短促爆發力可有效避開肌肉保護性痙攣,降低復位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