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蓋損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蓋損斷
病名:指髕骨因外力作用而折斷之病症,屬中醫骨傷科範疇。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六。
病因病機:
多因跌撲、撞擊、磕碰等外傷導致髕骨受損,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阻塞。髕骨為膝關節重要組成部分,主司伸屈活動,一旦折斷,則膝部功能受阻,氣血運行失暢,瘀血內停,故見腫脹疼痛。
臨床表現:
- 局部腫脹明顯,皮膚或見青紫瘀斑。
- 觸壓痛劇烈,可於斷裂處捫及凹陷。
- 活動時聞及骨擦音,膝關節屈伸困難,甚者無法負重。
- 若關節腔內積血過多,則腫脹加劇,按之有波動感。
治法:
- 手法整復:
先行牽引屈膝,以手法將斷端對合,恢復其解剖位置。施術時需避開血管神經,操作輕柔準確。 -
固定療法:
- 使用「抱膝器」固定患處,保持髕骨穩定,輔以夾板加強。
- 若關節腔瘀血壅盛,可先以針刺抽吸瘀血,再行包紮。
-
藥物治療:
- 初期: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,方如《七厘散》或《復元活血湯》,散瘀通絡。
- 中期:腫痛稍減後,續筋接骨,方選《接骨丸》或《正骨紫金丹》,促進骨痂生長。
- 後期:骨續後改服《補筋丸》,補肝腎、強筋骨,助功能恢復。
-
外治與調養:
- 拆除固定後,以《損傷洗方》薰洗患處,溫通經絡,鬆解黏連。
- 漸進式進行關節屈伸鍛鍊,配合推拿舒筋,避免筋脈萎弱。
備考:
此症與西醫「髕骨骨折」相類,中醫治療強調動靜結合,內外兼治,尤重氣血調和與筋骨並復。古籍另載有針刺輔助止痛法,可選血海、梁丘等穴行氣活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