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出瘄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出瘄發熱

出瘄發熱,為中醫病證名,指麻疹(瘄子)透發過程中所伴隨的發熱症狀。此熱象乃人體正氣鼓動,驅邪外透之表現,屬麻疹發病之必然階段。

病機與特點

麻疹為外感時邪(多屬風熱疫毒)所致,其病機關鍵在於邪毒內蘊,需藉由正氣抗邪,方能透達肌表。發熱為正氣與邪毒相爭之象,中醫認為「熱壯則透徹」,即熱勢愈盛,愈能助疹毒外發。此熱源於脾胃陽氣鬱蒸,從內而外透達,與外感風寒表邪之發熱有本質區別,故不可誤用辛溫解表藥強發其汗,以免毛竅大開,反致正氣耗散,邪毒內陷。

發熱與疹透之關係

麻疹病程中,發熱與出疹相輔相成:

  1. 疹前期:熱勢漸升,為邪毒外透之動力,此時熱宜壯而不宜遏。
  2. 出疹期:疹點從頭面、軀幹至四肢依次透發,熱隨疹出而達高峰。若熱不足,則疹透不暢,易生「麻毒內閉」之變證;若疹已透齊而熱仍不減,則可能傷及陰津,影響疹毒收沒,尤見於陽盛體質或夏季發病者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• 熱型辨別:麻疹之熱多呈持續性,伴面赤、目淚、咳嗽等症,與傷寒、溫病初期之表證有別。
  • 疹色與熱勢:疹色紅活、熱勢勻暢為順證;若疹暗紫、熱驟退或過亢,則需警惕邪毒鬱滯或化火傷陰。

此證候體現中醫「以熱達邪」之理,強調順應病勢,助正祛邪,後期則需關注熱退陰復之調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