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膝腘
膝腘,又稱「膕」或「膕窩」,指膝關節後方之凹陷處,屬中醫經絡解剖之重要部位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骨度》:「膝腘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。」明確標示其於下肢度量之基準意義,亦反映古人對肢體結構定位之精準觀察。

經絡循行與腧穴關係
膝腘為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及足厥陰肝經循行所過之處。其中,膀胱經之 委中穴 即定位於膝腘橫紋中點,《針灸甲乙經》稱其為「血郄」,主瀉熱、通絡、利腰膝,為治療腰背痛、下肢痿痹之要穴。此外, 委陽穴 (膀胱經)與 陰谷穴 (腎經)亦分佈於膝腘周邊,分別調節三焦氣化與腎經水液代謝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中醫視膝腘為「筋之府」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膝者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附,筋將惫矣。」指出膝腘處筋肉與關節活動密切相關。臨床上,膝腘拘急不能伸,多責之於寒濕凝滯經絡或肝腎虧虛,致筋脈失養;若見局部腫脹疼痛,則常與濕熱下注、氣血瘀阻有關。

診斷與治療應用
古醫籍重視膝腘部之診察,如《傷寒論》提及「項背强几几」可刺委中放血以舒筋解表。灸法則多取委中、陰谷等穴,溫通經絡以治寒痹。另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八虛」理論,膝腘屬肝之邪氣易客處,故肝病者須察此部位之異常。

古籍文獻補充
《類經圖翼》進一步闡述膝腘與周圍骨骼之連屬,指出其上位接股骨下端,下連脛腓二骨,而《醫宗金鑑》則詳述膝腘內側之「曲泉穴」(肝經)主治膝關節屈伸不利,顯示中醫對膝腘區域之認識兼具結構與功能深度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比對或臨床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