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膝解,又稱「骸關」,為中醫古籍中對膝關節及其骨縫結構的特定稱謂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,其載「膝解為骸關」,提示此部位在人體骨節中的重要性,並與「骸」(骨骼總稱)的生理功能相聯繫。

一、名詞溯源與經典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將膝解歸於「骨空」範疇,強調其為氣血灌注、經絡通行之樞紐。古人觀察膝關節屈伸活動時,骨端顯現明顯縫隙(即「解」),故以「膝解」稱之,暗含「骨節開闔」之意。唐代王冰注釋《素問》時進一步闡明:「膝外解為陽關,內解為陰關」,反映中醫對膝部結構的陰陽二分法。

二、解剖位置與經絡聯繫

膝解對應現代解剖學之膝關節腔及周遭骨縫,包含股骨下端、脛骨上端及髕骨間的連接處。中醫認為此處為足三陽經(胃經、膽經、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脾經、肝經、腎經)交會之要衝,尤以胃經「犢鼻穴」(膝眼)、膀胱經「委中穴」為氣血輸注關鍵。

三、生理功能與病機關聯

  1. 主司屈伸:膝解為「筋之府」(《靈樞·經筋》),依賴肝血濡養與腎精充益,方能屈伸靈活。
  2. 承重樞紐:其結構需脾土運化水穀精微以強化,若脾虛濕困,易致膝解腫脹沈重。
  3. 病邪易侵:風寒濕三氣雜至,常痹阻膝解,引發「鶴膝風」(關節腫大)等症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到:「膝解空虛,則邪氣深伏」,說明此處易成痰瘀停滯之所。

四、膝解與臟腑關係

  • 肝腎同源:肝主筋、腎主骨,膝解功能失常常反映肝腎虧虛,如老人行則「膝解痠軟」,屬腎精衰微之象。
  • 脾胃虛弱:氣血生化不足,可致膝解失養,出現「懈怠安臥」(《靈樞·海論》)之態。

五、古典針灸應用

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出「膝解痛,刺陽陵泉」,因膽經合穴陽陵泉為「筋會」,能調節膝解周圍經筋氣血。另可配合局部取穴如膝眼、梁丘,以通利關節。

綜上,膝解在中醫理論中既是解剖標誌,亦為功能單位,其病變須從經絡、氣血、臟腑等多層次辨治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形神合一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