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骱
解剖部位名,即膝關節,見於《傷科補要》卷二。在中醫學中,「骱」意指骨節相接之處,故「膝骱」專指股骨(大腿骨)與脛骨(小腿骨)相連之關節,並包含髕骨(膝蓋骨)於其前側,形成人體下肢重要的活動樞紐。
中醫理論中的膝骱
- 經絡所主
膝骱為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)匯聚之處,尤其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提及:「膝者,筋之府。」肝主筋,腎主骨,故膝骱功能強健與否,反映肝腎精氣盛衰。 - 生理功能
膝骱主司屈伸運動,其穩定依賴周圍筋腱(如韌帶、肌腱)的約束,中醫稱為「筋」;而骨正筋柔,氣血流暢,方能活動自如。若肝血不足或腎虛髓虧,易見膝骱痿軟無力,或屈伸不利。 - 病理表現
膝骱病變常見於「痹證」「痿證」等範疇。如風寒濕邪客於關節,可致「鶴膝風」(關節腫大如鶴膝,伴疼痛);肝腎虧虛則易生「骨痿」,症見膝骱酸軟、行動遲緩;若氣滯血瘀,則可能發為傷科常見的「骱位錯落」(關節脫位)或「骱傷筋攣」(韌帶損傷)。 - 治療相關
傳統中醫處理膝骱疾病,手法上注重「理筋正骨」,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須先「揉筋」以柔其僵,再「合骱」以復其位。內治法則多從肝腎調補、活血化瘀或祛風除濕著手,方如獨活寄生湯、虎潛丸等。
膝骱之於人體,不僅為運動樞紐,更是觀測肝腎氣血的外候,於中醫診療與養生中皆具重要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