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膝目

膝目,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外台秘要》。其定位與「膝眼穴」相同,後世針灸文獻如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亦將其列為膝眼之別名,故二者實指同一穴位。

定位與解剖

膝目位於膝部,髕骨韌帶兩側之凹陷處,分為內、外兩穴:

  • 內膝目:髕骨下緣,髕韌帶內側凹陷處。
  • 外膝目:髕骨下緣,髕韌帶外側凹陷處。

局部解剖層次依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髕韌帶及關節囊,深層為膝關節腔,分布有隱神經分支(內側)及腓總神經分支(外側),血管則有膝關節動靜脈網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經絡歸屬
    膝目雖為經外奇穴,然鄰近足陽明胃經(外膝目)與足太陰脾經(內膝目),與經脈氣血相通,具調和局部經氣之效。
  2. 主治病證
    • 膝關節疾患:如膝腫痛、鶴膝風(關節腫大畸形)、寒濕痹阻所致屈伸不利。
    • 經絡氣滯:氣血不暢引發的膝部麻木、冷痛。
    • 痿證:下肢痿弱無力,配合其他穴位可強健筋骨。

針灸操作與應用

  1. 針刺
    • 直刺0.5–1寸,可透刺內外膝目,得氣後施以捻轉瀉法,適用於實證疼痛;虛證宜溫針或淺刺補法。
    • 古法記載可「刺入五分,留三呼」,今多依患者體質調整。
  2. 艾灸
    • 溫灸3–5壯,或艾條懸灸10–15分鐘,適用於寒濕痹痛或陽虛膝冷。

配伍與臨床

膝目常與他穴配伍,增強療效:

  • 配陽陵泉、足三里:疏經活絡,治膝關節痺痛。
  • 配梁丘、血海:活血化瘀,針對外傷瘀滯。
  • 配腎俞、懸鐘:補益肝腎,改善痿弱無力。

文獻溯源

《外台秘要》列膝目為獨立奇穴,後世因其位置與膝眼重合,漸視為同穴異名。《針灸集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主膝冷如冰」之效,反映其溫通特性。

總結而言,膝目穴乃中醫治療膝部病症之要穴,兼具局部調氣與整體療效,臨床運用需辨證施治,結合經絡理論靈活取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