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膝旁穴

定位與取穴
膝旁穴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後收錄於《針灸集成》。其定位於腘窩橫紋之兩端,左右下肢各二穴,共四穴。取穴時可令患者俯臥,於膝後腘橫紋內外兩側端凹陷處尋之。

主治功效

  1. 腰痛證治:主腰痛不可俯仰,屬寒濕痹阻或勞損所致者。此穴能疏通局部經氣,緩解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的拘急疼痛。
  2. 下肢痹證:針對腳筋攣急、屈伸不利,或冷痹不仁,膝旁穴可溫通經絡,調和氣血。
  3. 腳膝無力:凡因腎虛或經脈失養所致之足膝酸軟、久立難支者,可配伍此穴以強筋壯骨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3-1寸,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手法,宜隨證補瀉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尤適於寒濕痹痛。

學理探析
膝旁穴位處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交會之際,鄰近委中、委陽等要穴。中醫認為「腰為腎之府」「膝為筋之府」,此穴可調節腎氣與筋脈功能。其機理在於:

  • 通調膀胱經氣:膀胱經主一身之表陽,刺激膝旁可散寒除濕,舒緩腰腳拘攣。
  • 激發腎經氣血:透過近治作用,促進腎氣上承,濡養腰膝。

臨床配伍

  • 配腎俞、命門:治腎虛腰痛。
  • 配環跳、陽陵泉:治下肢痿痹。
  • 配合谷、太衝:調暢氣機,助解筋脈拘急。

本穴為古典灸法要穴,尤重溫通之效,適用於陽氣不足、寒凝血瘀之證。然具體運用須辨證論治,結合整體經絡氣血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