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頭骨跌出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膝頭骨跌出臼

病名,屬中醫骨傷科範疇,指髕骨(膝蓋骨)因外力跌僕、扭挫或撞擊,導致脫離正常解剖位置之病症。古籍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六載有此症,又稱「腳膝出臼」,多因經絡受損、氣血瘀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膝為筋之府,主司屈伸,賴肝腎精血濡養及經絡氣血通行。若遭遇跌打損傷,或筋骨虛弱、氣血不足者,易因外力牽拉,致髕骨脫離股骨滑車溝,形成「出臼」。其病機關鍵在於局部氣血瘀阻,經絡不通,甚則傷及周圍筋肉、韌帶,影響關節活動。

臨床表現

患處常見腫脹疼痛,膝部變形,屈伸功能障礙,或伴瘀斑;若完全脫臼,髕骨可偏離至膝關節外側或內側,觸之凹凸不平;部分患者可能因筋肉攣縮,無法自行復位。

中醫辨治

  1. 手法復位:為首要之務,需依脫臼方向施以牽引、推擠等手法,使髕骨歸位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法使猝然人不覺,患如知也骨已攏」。
  2. 藥物療法
    • 初期:宜活血祛瘀、消腫止痛,內服如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七厘散」,外敷「消瘀止痛膏」。
    • 後期: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可選「壯筋養血湯」或「補筋丸」,配合熏洗藥如「海桐皮湯」以舒筋活絡。
  3. 針灸與固定:針刺陽陵泉、血海等穴以通絡止痛;復位後以軟夾板或繃帶固定,限制活動,防再度移位。

此症古籍多歸於「傷筋」「骨錯縫」範疇,治則強調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,兼顧氣血調和與筋骨修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