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外
膝外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《千金翼方》,記載其應用於「癧瘍灸法」。該穴位於膝部橫紋外側端,股二頭肌前緣處,屬局部取穴範疇。
定位與解剖
膝外穴之定位,依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所述,在膝橫紋外側端,股二頭肌腱前緣。解剖層次上,此處布有腓總神經分支、脛神經關節支,以及膝下外側動靜脈網絡,屬足少陽膽經與足陽明胃經交會區域。
主治與作用
《千金翼方》指出,膝外穴以灸法療癧瘍(指淋巴結結核或皮膚瘰癧),強調於端午節午時施灸,並配合年歲壯數,具時辰療法之意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穴能疏通局部經絡氣血,調和肝膽鬱滯,兼可散結消腫,適用於以下證候:
- 經絡瘀滯:膝關節外側疼痛、屈伸不利,可配合陽陵泉、梁丘等穴。
- 痰瘀結聚:如癧瘍、皮下結節,與豐隆、血海同用,以化痰祛瘀。
- 濕熱下注:膝腫脹伴隨熱感,常配伍陰陵泉、三陰交化濕清熱。
操作與配伍
古法多採灸療,以艾炷直接灸或隔姜灸,壯數依患者體質而定。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5~1寸,得氣後行瀉法,以疏泄局部邪氣。臨床常與以下穴位配伍:
- 陽陵泉:強化疏肝利膽、舒筋活絡之效。
- 委中:共治膝關節疾患,通調膀胱經氣。
- 阿是穴:針對局部腫痛,加強散結作用。
理論依據
膝外穴之效,契合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。其位置鄰近足少陽膽經,膽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,故能調節情志不暢所致之氣滯痰凝。此外,膝為筋之府,此穴亦反映「筋病治膽」的學術思想,適用於筋骨拘攣或風濕痹證。
此穴雖非常規十四經穴,然其臨床價值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與「病隨經取」的靈活辨證思路,值得進一步探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