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下(經外奇穴)
定位與取穴
膝下,屬經外奇穴,其定位依據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記載,位於「髕骨尖下緣髕韌帶處」。具體取穴法:於膝關節前側,髕骨(膝蓋骨)正下方凹陷處,觸及髕韌帶(連接髕骨與脛骨的強韌肌腱)即為本穴。
經典記載與主治
此穴首見於唐代《千金翼方》,載其主治「轉筋經骨痛,不可忍」,並記載灸法為「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」。此處「轉筋」即現代所謂肌肉痙攣或抽筋,而「經骨痛」則泛指關節周邊及骨絡深處之疼痛,顯示膝下穴對下肢筋脈攣急與骨節痹痛有緩解之效。後世中醫認為,此穴位居膝關節要衝,臨床可延伸用於膝關節炎、韌帶損傷或風濕痹痛等症。
中醫理論基礎
膝下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,鄰近犢鼻穴(ST35),而胃經「主潤宗筋」,與下肢運動功能密切相關。從筋絡理論而言,膝關節為「筋之府」,膝下穴所在之髕韌帶屬「大筋」,刺激此穴可調節局部氣血,舒緩筋脈拘急。此外,膝下穴亦與「肝主筋」「腎主骨」理論相呼應,肝腎虧虛者易見膝部痿弱疼痛,藉針灸或艾灸此穴,可激發經氣以滋養筋骨。
操作與配伍
臨床多以艾灸為主,灸3—5壯;或配合毫針直刺0.3—0.5寸,得氣後施以捻轉瀉法。常配伍犢鼻、陽陵泉(GB34)等穴,共奏通絡止痛之效。若屬寒濕痹阻,可加灸關元(CV4)以溫陽散寒;肝腎不足者,可配太谿(KI3)、三陰交(SP6)以補益下焦。
現代應用
現代針灸學中,膝下穴偶用於膝關節退化性病變或運動損傷,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改善局部微循環、抑制炎性反應相關。然因屬經外奇穴,使用頻率低於常規腧穴,臨床需結合辨證選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