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錯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錯語(中醫名詞詳解)

定義與臨床表現
錯語為中醫神志異常症狀之一,指患者神志清醒,然言語表達時出現詞不達意、用詞錯誤或語序混亂,且事後能自覺其誤。此症有別於「譫語」(高熱神昏時的胡言亂語)與「鄭聲」(虛證下的重複低語),其特點在於意識清楚而語言控制失調,多屬輕度神志障礙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氣虛損
    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心藏神,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。」心主神明,又司言語。心氣不足,推動無力,神失所養,則言語調控失職,遂成錯語。臨床常伴心悸、氣短、自汗等氣虛之象。
  2. 痰濁擾神
    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擾亂心神,致語言錯亂。此類患者多見舌苔厚膩、胸悶嘔惡,痰濕阻滯經絡,影響心主神明之功。
  3. 瘀血阻絡
    瘀血內停,阻塞心脈或腦絡,氣血運行不暢,神機失用,亦可致言語錯謬。此證多見舌質紫暗、脈澀,或有頭痛固定不移等瘀血徵象。
  4. 腎精虧虛
    腎藏精,精生髓,髓匯於腦。若腎精不足,腦髓空虛,神識不充,則言語調控失司,尤多見於年老或久病耗傷者,伴腰膝酸軟、健忘耳鳴等症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實辨別:心氣虛、腎精虧屬虛證,痰濁、瘀血多為實證或本虛標實。
  • 兼症分析:需結合四診,如氣虛者脈弱,痰濁者苔膩,瘀血者舌暗。

相關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及:「言語謇澀,或錯亂者,有虛有實。」指出此症需分虛實論治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心氣虛則言語顛倒」,強調心氣不足為關鍵病機之一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錯語」近似於現代醫學的「言語性錯亂」(如輕度失語症或認知障礙早期表現)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從氣血痰瘀等內在失衡探討病因,與西醫局部病變分析有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