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眼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眼毒,又稱托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範疇,特指發於足少陽膽經所循行之陽關穴與陽陵泉穴處的癰腫。《瘍科心得集·卷中》記載此症,歸因於經絡氣血壅滯,濕熱毒邪蘊結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經絡所屬:
陽關穴(近膝外側)與陽陵泉穴(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)皆屬足少陽膽經,主司下肢氣血運行。此二穴若受外邪侵擾或內傷瘀阻,易致局部氣血凝滯,化熱成毒。 -
病理因素:
- 濕熱下注:因飲食不節、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流注膝關節周邊。
- 外傷染毒:膝部跌撲損傷或久行勞損,造成經脈受損,毒邪乘虛內侵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或氣機鬱結,導致營衛失和,瘀血阻絡,蘊結成疽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膝外側紅腫熱痛,局部硬結漸生,拒按,伴隨身熱、口苦、小便黃赤等膽經濕熱證候。若未及時消散,則膿成潰破,瘡口難斂,甚則腐蝕筋骨。
治則治法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瘀通絡為主,分內治與外治:
- 內治方藥:
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疏泄肝膽濕熱;若膿成未潰,可合透膿散托毒外出;後期氣血虛弱則以托裏消毒散補益托毒。 - 外治手法:
初起可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清熱消腫;膿熟宜切開引流,後以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
鑒別診斷
需與鶴膝風(膝關節結核)區別:後者病程緩慢,膝腫如鶴膝,多伴潮熱盜汗等陰虛見證,而膝眼毒起病較急,以紅腫熱痛為標誌。
此症名見於古籍,現代中醫外科多依具體證候歸類論治,然其經絡定位與病理機轉,仍為臨床辨證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