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瘍
病名
膝瘍,又稱「鶴膝風」,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,其特徵為膝關節腫大變形,伴有股脛肌肉萎縮,形如鶴膝,故名。此病首見於《中國外科學大綱》卷下,歸屬「痹證」「痿證」等範疇,多因正氣虧虛、外邪侵襲,或氣血瘀滯、經絡不通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寒濕邪侵襲: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,風寒濕邪乘虛客於膝關節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化熱,灼傷筋骨,致膝部腫痛。
- 肝腎虧虛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,易受邪侵,關節失濡而變形。
- 氣血瘀滯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凝滯,痰瘀互結,滯留膝部,形成腫硬。
- 痰濕流注:脾虛濕盛,痰濕下注於關節,積聚成腫,久而化熱,腐蝕筋骨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:膝關節隱痛,活動不利,遇寒加重,局部微腫。
- 中期:膝部腫大如鶴膝,股脛肌肉漸萎(即「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」之象),屈伸困難,伴有熱感或皮色暗紅。
- 後期:關節僵硬變形,周圍肌肉萎縮,甚則潰膿,久不收口,成瘺管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濕痹型:膝腫痛遇冷加劇,苔白膩,脈弦緊。
- 濕熱蘊結型:膝部紅腫熱痛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肝腎虧虛型:膝軟無力,腰酸耳鳴,舌淡少苔,脈沉細。
- 痰瘀互阻型:膝腫硬如石,刺痛固定,舌紫暗有瘀斑,脈澀。
治療原則
- 祛邪通絡:風寒濕者宜溫散(如獨活寄生湯);濕熱者宜清利(如四妙散)。
- 補益肝腎:選用虎潛丸或左歸丸滋養精血。
- 化痰逐瘀:以陽和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,軟堅散結。
- 外治法:可配合針灸(取犢鼻、陽陵泉等穴)、藥敷(如溫經通絡膏)或艾灸,以溫通氣血。
古籍文獻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鶴膝風腫脛如柴,乃三陰虧損之候。」強調本病與肝脾腎三臟虛損相關。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則載外敷法,以藥力直透病所。此病遷延難愈,需早期辨治,以防關節畸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