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癰,乃中醫外科病名,專指發於膝關節周圍之癰瘡。依其發病部位不同,可歸屬經絡異途,病機治法亦有差異。
經絡所屬與病機特點
- 外側膝癰:屬足少陽膽經所主,《外科啓玄》明言「多氣少血」,蓋因少陽為樞,氣機易滯而血行較緩。癰發此處,多由風火濕熱聚結,或跌撲損傷致氣血壅滯而成。
- 內側膝癰:屬足太陰脾經所繫,脾主運化而「多氣少血」,濕濁下注、氣血不榮為其本。或因勞倦傷脾,水濕內停,蘊熱腐肉為癰。
證候特徵
- 初起膝部腫脹焮紅,疼痛拒按,屈伸不利,伴身熱煩渴。
- 成膿期則局部跳痛,按之應指,兼見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熾盛之象。
- 潰後若膿稠黃白,為順證;若流稀薄膿水,久不收口,則屬脾虛濕盛或氣血兩虧。
治療要旨
- 未潰期:首重消法。外側癰宜清少陽鬱火,內服柴胡清肝湯加減;內側癰當健脾滲濕,選五神湯合四妙散。外治以金黃散蜜調敷,或玉露散箍圍拔毒。
- 成膿期:切開排膿,務使毒隨膿泄。刀法循經絡走向,免傷筋脈。
- 潰後期: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,膿盡改用生肌玉紅膏。若久潰不斂,需內補托毒,用托裏消毒散益氣養血。
古籍補遺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補充:「膝癰漫腫者名疵癰,宜審虛實。」指出本病須辨痰濕流注與熱毒搏結之別。《瘍科心得集》更強調「膝為筋之府」,治當顧護筋脈,慎用峻攻。
此症因膝關節「樞紐骨節」之特殊性,若失治誤治,易致筋攣骨蝕,終成殘疾。故歷代醫家皆警示「宜仔細治之」,不可視為常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