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游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膝游風
病名:膝游風,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,又稱「鶴膝風」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。
病因病機:
膝游風多因肝腎虧虛,氣血不足,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膝關節,導致經絡痹阻,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亦可因久病體虛,或跌撲損傷,致膝部氣滯血瘀,痰濕凝滯,久而化熱,釀生痰瘀互結之證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常見膝關節腫大疼痛,屈伸不利,形如鶴膝,故名「鶴膝風」。初期或伴局部微熱、皮色如常;久病則膝部僵硬變形,肌肉萎縮,甚至難以行走。若兼風邪偏勝,可見游走性疼痛;濕邪偏重則腫脹明顯,重著難移;寒邪為主則遇冷痛劇,得熱稍緩;若鬱久化熱,則局部紅熱,疼痛劇烈。
證型辨治:
- 風寒濕痹證:膝腫痛,遇寒加重,治宜祛風散寒除濕,方選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- 肝腎虧虛證:膝部萎弱無力,腰膝酸軟,治宜補益肝腎,強筋壯骨,方用虎潜丸或六味地黃丸加牛膝、杜仲。
- 痰瘀互結證:膝腫如梭,按之堅硬,久不消退,治宜化痰祛瘀、通絡散結,方選陽和湯合桃紅四物湯。
- 濕熱壅滯證:膝部紅腫熱痛,拒按,治宜清熱利濕、通絡止痛,方用四妙散加忍冬藤、黃柏。
外治法:
可配合針灸、艾灸或外敷中藥,如以雷火神針灸膝眼、陽陵泉等穴,或外敷如意金黃散以消腫止痛。
古籍考證:
《證治準繩》言其屬「外科風證」,與「鶴膝風」互通,後世醫家多將二者並論,認為膝游風更強調風邪為患,而鶴膝風則偏重於關節變形之狀。
相關名詞:
鶴膝風、歷節風、鼓槌風等,皆與膝關節腫大相關,然病因病機略有差異,臨床需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