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膝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膝中

膝中為中醫學中的特定解剖部位,指膝蓋骨外側之中點,屬下肢經絡循行與骨度測量之重要標記。《靈樞·骨度》載:「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」,此處「膝中」即為下肢長度量測之關鍵節點,反映古代中醫對肢體比例之精細觀察。

經絡與腧穴關係
膝中周邊分佈多條經絡,尤以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為主。胃經之犢鼻穴(外膝眼)即鄰近膝中外側,主治膝痛、下肢痿痹;膽經之膝陽關穴亦位於膝外側,與膝中位置相呼應,常用於緩解寒濕痹阻所致之膝關節僵硬。此二穴之定位與膝中密切相關,臨床取穴時可互為參照。

骨度分寸應用
古代醫家以膝中為基準,結合「骨度法」推算下肢長度,輔助針灸取穴及傷科診療。如《靈樞》所述,自髀樞(股骨大轉子)至膝中定為19寸(同身寸),據此可進一步劃分下肢穴位間距。例如:確定足三里穴時,需取犢鼻下3寸,而犢鼻位置即依膝中外側而定,顯見膝中於定位之重要性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中醫理論中,膝為「筋之府」,肝主筋,腎主骨,故膝中周邊病變常與肝腎虧虛、氣血不榮相關。若此處出現疼痛或活動不利,多責之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或勞損致使局部氣血瘀滯。針灸或推拿治療時,除局部取穴外,亦可配合遠端調理肝腎之太衝、太谿等穴,以標本兼治。

與現代解剖對應
膝中約當現代解剖學之「股骨外側髁」區域,鄰近膝關節外側副韌帶,其穩定與否直接影響膝部運動功能。中醫對膝中之重視,不僅體現於定位,更涵蓋對整體筋骨平衡之調理思維,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屈伸不能,筋將憊矣」,提示膝部疾患需從筋絡與骨節協調入手。

綜上,膝中作為中醫骨度與經絡學說之重要標誌,兼具理論與實用價值,於臨床診療、腧穴定位及肢體功能評估皆具深遠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