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蟋蟀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蟋蟀癩
概念溯源
蟋蟀癩乃中醫古籍所載特殊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,其描述患者體內如有蟋蟀鑽嚙之感,百節頭皆欲出血,屬於風毒病候之一。此病名形象地描繪了患者體內蟲行蟻走之感與組織破壞之狀,實為古代醫家對嚴重皮膚損害疾病之觀察紀錄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緣於風毒邪氣內蘊,循經入絡,深伏臟腑,浸淫肌膚所致。其病機特點為:
- 風毒熾盛:外感風毒之邪,久羈不去
- 經絡壅滯:毒邪阻塞經隧,氣血運行不暢
- 蟲蝕肌骨:毒邪化生內蟲,蝕傷皮肉筋骨
- 血熱妄行:熱毒迫血,致百節頭欲出血
臨床表現
本病發展可分三期:
- 初期:自覺體內如有蟋蟀蠕動,皮膚麻木不仁,或有紅斑隱現
- 中期:蟋蟀鑽嚙感加劇,諸竅時有出血,皮膚潰爛結痂
- 晚期:額爛鼻朽,口唇毀裂,牙齒脫落,肢體癱瘓難動
病變特徵為:
- 肢節疼痛如蟲嚙
- 皮膚潰瘍經久不斂
- 面容毀損呈獅面狀
- 爪甲畸形脫落
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病證相區別:
- 乾癬:雖有皮膚損害,但無蟲行感及深部組織破壞
- 疥瘡:雖有蟲癢感,但僅限皮膚表層,無臟腑損傷
- 大風恶疾:同屬嚴重皮膚病,但病機側重不同
治法方藥
傳統治療遵循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原則,常用治法包括:
內治法:
- 祛風解毒:選用苦參、蛇床子、大風子等
- 活血通絡:如當歸、紅花、桃仁之屬
- 殺蟲止癢:雷公藤、硇砂等有毒之品需謹慎使用
外治法:
- 熏洗法:用藥湯熏蒸患處
- 敷貼法:以解毒生肌藥膏外敷
- 刺絡法:於病變部位放血排毒
古代文獻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有云:「蟋蟀癩者,皮肉潰爛,如蟲蝕之狀,此乃風毒入髓,殺血傷筋之候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風毒深入,化生內蟲,蝕人肌骨,當急治之,緩則難療。」均指出此病之險惡與治療時機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