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鼷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鼷穴

鼷穴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針灸甲乙經》,後世醫籍如《針灸逢源》亦稱之為「鼠穴」。此穴實即承泣穴,屬足陽明胃經,為陽蹻、任脈與足陽明之會。

定位與取穴

鼷穴(承泣)位於面部,目正視時,瞳孔直下,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凹陷處。取穴時宜令患者正坐或仰臥,目直視前方,於瞳孔垂線與眶下緣交界處定位。

功能與主治

承泣穴位居眼區,為氣血灌注之處,具有疏風明目、通調陽明經氣之效。其主治病症包括:

  1. 目疾:如目赤腫痛、迎風流淚、夜盲、近視、遠視等眼疾,緣其可調節眼部氣血。
  2. 口眼歪斜:因陽明經循行於面,承泣能疏通面部經絡,改善面癱或三叉神經痛所致之肌肉異常。
  3. 陽蹻脈失衡:如目瞼開合不利,與陽蹻主司目之開闔功能相關。

刺灸法

古載承泣穴宜慎刺,《針灸甲乙經》明言「禁不可灸」,後世多沿用此說。針刺時須以細針緩進,避開眼球,淺刺0.3~0.5寸,得氣即止,以免損傷眶內組織。

文獻考證

《針灸甲乙經》列鼷穴為承泣之別名,後《針灸逢源》以「鼠穴」稱之,或與穴位所在處微凹如鼠竅相關。承泣為胃經首穴,其名意指承接淚液,與其調節眼周氣血之功能相應。

經絡聯繫

承泣屬足陽明胃經,為多脈交會之所,除胃經本脈外,亦與陽蹻脈、任脈相通。陽蹻主運動,任脈統陰血,故該穴兼具調和陰陽、濡養眼目之功。

此穴雖名「鼷」,然其用不在治鼠蹊之疾,而在於眼目與面部經氣之調理,體現中醫「同名異穴」或「同穴異名」之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