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錯經妄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錯經妄行

病證名,指婦女經血不循常道,反而上逆,從口鼻等非正常部位溢出之症。此名首見於明代嶽甫嘉所著《妙一齋醫學正印·種子篇》,其云:「錯經妄行於口鼻者,是火載血上行,氣之亂也。」意指經血逆亂上行,多因火熱內擾、氣機逆亂所致,屬中醫「逆經」(或稱「倒經」)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炎上,迫血妄行,挾經血上逆。
  2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生,灼傷血絡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  3. 胃熱熾盛: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若胃火亢盛,循經上炎,可迫血從口鼻而出。
  4. 氣血失調:氣為血之帥,氣機逆亂則血行失常,如肺氣上逆、肝氣橫逆,皆可導致經血錯行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月經來潮前後,出現週期性鼻衄、吐血,或痰中帶血。
  • 經量減少,甚或經閉不行,伴隨口乾、煩躁、頭痛、胸脅脹痛等症。
  • 舌紅苔黃,脈弦數或細數,反映火熱或陰虛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證:出血量多色鮮紅,伴面赤、口苦、便秘,屬肝胃火盛。
  • 虛證:出血量少色暗紅,伴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屬陰虛內熱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降火、引血下行」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鬱化火:丹梔逍遙散加減,疏肝瀉火,涼血調經。
  • 陰虛火旺:順經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合二至丸,滋陰降火,養血調衝。
  • 胃熱熾盛:玉女煎加減,清胃瀉火,引血歸經。

古籍補充
除《妙一齋醫學正印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:「逆行吐血衄血,熱傷其絡血上奔」,強調火熱迫血之病機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從「腎水不足、虛火內動」論治,補充陰虛致逆經之理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代償性月經」(如鼻黏膜子宮內膜異位)部分相關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氣血陰陽之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