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襲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:襲虛
「襲虛」為中醫病因病機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意指外邪趁人體正氣虛弱之時侵襲致病。此概念源自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「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。」說明外邪(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會針對人體氣血陰陽的薄弱環節發動侵襲,進而引發疾病。
理論基礎
- 正氣與邪氣的關係
中醫學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(《素問·刺法論》),人體正氣充足時,外邪難以入侵;反之,若正氣虛弱,邪氣便易「襲虛」而入。正氣涵蓋氣、血、精、津液及臟腑功能,其盛衰決定疾病是否發生。 - 虛處易受邪
人體陰陽氣血分布不均,某些部位或臟腑因先天稟賦、後天失養或疾病耗損而較為虛弱,外邪便傾向侵襲這些「虛處」。例如《靈樞》所言「清濕襲虛,病起於下」,指出濕性重濁,易傷下部(如足膝),若脾腎陽虛、水濕運化無力,則濕邪更易趁虛下注。 - 六淫特性與襲虛路徑
- 風邪:「風為百病之長」,性輕揚開泄,常襲人體上部(如頭面、肺衛)。
- 寒邪:性收引凝滯,易傷陽氣,多侵襲陽虛之體或腰背關節。
- 濕邪:性黏滯趨下,好犯脾虛濕盛者,引發下肢水腫或帶下病。
臨床表現與應用
「襲虛」的具體表現隨邪氣性質與所襲部位而異。例如:
- 風寒襲肺衛:素體肺氣不足者,受風寒後易見鼻塞、咳嗽、畏寒。
- 濕熱襲下焦:腎虛或脾濕者,濕熱下注可致淋證、帶下黃稠。
- 暑邪襲氣津:氣陰兩虛者於夏季易中暑,出現汗多、煩渴、乏力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
與「乘虛」之異同:
「襲虛」側重外邪主動侵襲虛弱之處,而「乘虛」廣義包含內外因(如七情、飲食)趁機致病,如《傷寒論》「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」。二者皆以正虛為前提,但「襲虛」特指外邪致病。 - 與「伏邪」的關聯:
若外邪襲虛後未即時發病,潛伏體內,則稱為「伏邪」,待正氣再虛時發作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。
「襲虛」理論體現中醫「扶正祛邪」的治則,臨床需辨明正虛所在(如肺脾腎虛)及邪氣性質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