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席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席瘡

病名,指因臀背部長期受壓所生之瘡瘍,見於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五,又名「印瘡」、「褥瘡」。此症多因久臥席褥,氣血運行不暢,肌膚失養,復加局部受壓摩擦,外邪乘虛而入,遂致潰爛成瘡。常見於久病體弱、氣血虧虛之患者,如截癱、半身不遂等病證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席瘡之形成,與氣血虛衰、經絡瘀阻密切相關。久病或年老體弱者,氣血不足,運行無力,無法濡養肌膚;加之長期臥床,局部氣血鬱滯,筋骨皮肉受壓,久而化熱成毒,腐肉成瘡。其病位多在肌肉單薄之處,如臀、背、骶尾等處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顯現紫斑,壓之不褪色,繼而皮膚破損,逐漸壞死潰爛,形成潰瘍。潰瘍邊緣多呈潛行狀,基底色暗,腐肉黏附,新肉難生,纏綿難愈。若毒邪深入,可傷及筋骨,甚則引發全身症狀,如發熱、神疲等。

治療原則
調補氣血、托毒生肌 為主,內外兼治。

  1. 內治
    • 氣血兩虛者,宜 益氣養血,選用 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)加減;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佐以 清熱解毒,如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紫斑未潰:以活血散瘀為主,可用 紅花酒 外搽,或局部按摩以疏通氣血;
    • 已潰腐爛:先以 五五丹(熟石膏、升丹等分)提膿祛腐,待腐肉盡去,改用 生肌玉紅膏(當歸、白蠟、甘草、紫草、血竭、輕粉、麻油)生肌收口;
    • 久不收口:可配合 灸法(如隔薑灸)溫通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

預防與調護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對於長期臥床者,應適時變換體位,避免局部持續受壓;保持皮膚清潔乾燥,輔以中藥煎湯(如金銀花、黃柏)擦洗,以清熱解毒。另可用軟墊置於骨突處,減輕壓迫。

相關文獻
《瘍醫大全》詳載此症,並與「潰瘍」互參,強調氣血盛衰為癒合之關鍵。後世醫家亦主張從脾胃論治,因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調理中州可助生肌長肉。

席瘡之治,重在標本兼顧,內養氣血以固本,外祛腐毒以治標,方能使瘡斂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