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洗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介紹:洗三
「洗三」為傳統中醫小兒護養方法之一,最早見於《保產萬全書》。此法於新生兒出生三日後施行,以艾葉為主藥,酌加防風等藥材煎湯,用以沐浴嬰兒全身,旨在預防皮膚疾患,並促進氣血流通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新生兒初離母體,腠理疏鬆,易受外邪侵襲,尤其風、濕、熱邪易滯留肌表,引發瘡疹、濕疹等皮膚問題。艾葉性溫,具溫通經絡、驅風散寒之效;防風能祛風勝濕,二者合用可有效疏通皮毛,調和營衛,減少邪氣鬱積。
《產孕集》卷下記載:「兒生三日,浴之,俗謂之洗三。」此習俗不僅具有清潔作用,更符合中醫「治未病」理念,通過藥浴調理嬰兒體質,預防疾病發生。
藥材配伍與作用
- 艾葉:辛、苦、溫,歸肝、脾、腎經,能溫經散寒、除濕止癢,適用於嬰兒皮膚嬌嫩、易感風寒之體質。
- 防風:辛、甘、微溫,歸膀胱、肝、脾經,擅長祛風解表、勝濕止痛,可協同艾葉增強驅邪之力。
此配伍溫而不燥,適合新生兒嬌弱之體,既能避免過度刺激,又能達到防病保健之效。
歷史淵源與文化意義
「洗三」不僅是中醫護理方法,亦融入民間習俗。古人認為,嬰兒出生後三日為關鍵調理期,此時以藥浴潔身,可祈求健康長壽。此舉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強調順應自然時序調理身體。
歷代醫家對此法的運用略有差異,部分地區會加入金銀花、菖蒲等藥材,以增強清熱解毒或闢穢化濕之效,但核心仍以艾葉為主,體現中醫因地制宜、因人施治的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