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洗眼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洗眼法

洗眼法為中醫眼科常用之外治手法,主要針對外障眼疾所致之刺癢、分泌物增多、眼瞼黏膩或眵淚膠結等症狀。其法透過清水、淡鹽水或特定藥物煎液洗滌眼部,以達到清潔分泌物、疏風清熱、解毒消腫之效,屬於傳統中醫「外治去邪」的治療範疇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外障眼疾多因風熱上攻、濕毒蘊結或肝肺火盛所致,症見目赤腫痛、瞼緣濕爛、眵多黏稠等。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外障者,睛外為雲翳所蔽。」故外治法首重祛除局部邪毒,疏通氣血。洗眼法藉藥液沖滌,可直接清除眼部濁物,配合藥物性味,進一步發揮療效。

常用藥液配伍

  1. 清熱解毒類

    • 黃連水:黃連苦寒,清心火、解熱毒,適用於赤腫焮痛、眵黃黏結者。
    • 菊花煎液:白菊花甘苦微寒,善祛風熱,煎湯洗眼可緩解癢澀不適。
  2. 疏風止癢類

    • 防風湯:防風配伍荊芥穗,辛散祛風,適用於瞼弦赤爛、迎風流淚。
    • 薄荷輕劑:薄荷辛涼透表,可外洗眼瞼浮腫伴輕微灼熱者。
  3. 收濕斂瘡類

    • 明礬溶液:明礬酸澀,能收濕止癢,針對濕爛久潰之眼瞼濕疹。
    • 膽礬稀釋液:微量膽礬化水外洗,可斂瘡解毒,但需嚴格掌握濃度。

操作要點

洗眼時以棉紗或細軟巾帛蘸取藥液,由目內眥向外輕拭,避免觸及角膜。若為煎劑,須濾淨藥渣,待溫度適宜後使用。風熱證者可頻洗以助邪外出;濕毒證則需配合其他外敷療法。歷代醫籍如《審視瑤函》亦載有洗眼方劑,如「洗肝散」化裁外用,強調藥液與證型相合。

此法治療外障眼疾,既承中醫「就近祛邪」之理,亦融合藥物歸經特性,為傳統眼科外治之重要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