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錯經吐衄血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錯經吐衄血崩
病證名,見於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《婦科精要》。此證因血分熱盛,迫血妄行,致使經血不循常道,或上逆而為吐衄,或下注而成血崩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血熱妄行」,多因情志鬱結化火,或外感熱邪內擾,或陰虛內熱,灼傷血絡所致。
臨床表現:
- 吐衄:經期或非經期出現鼻衄、齒衄,甚或吐血,血色鮮紅,量多勢急,伴口乾煩熱、舌紅苔黃、脈數。
- 血崩:經血暴下如注,色深紅質稠,或夾血塊,小腹灼痛,心煩口渴,尿赤便秘。
辨證分治:
- 熱隨血泄證:若出血過多,氣隨血耗,熱勢亦減,症見面色蒼白、氣短神疲,此時當以「補氣攝血」為主,可選用歸脾湯或固本止崩湯加減,佐以清熱之品。
- 血熱未清證:若出血量雖減而熱象未除,仍見舌紅脈數、煩渴等症,治宜「清熱涼血、止血調經」,方用三黃四物湯(黃芩、黃連、黃柏合四物湯)以瀉火涼血;若熱毒熾盛,可選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,配生地、丹皮、赤芍)加減,酌加茜草、側柏葉等止血之品。
病機延伸:
- 中醫認為「血熱」可因肝鬱化火、胃熱上衝,或腎陰虧虛、虛火內熾所致,故臨證需辨明實熱與虛熱。實熱者瀉火為先,虛熱者滋陰降火。
- 「錯經」一說,強調經血逆行,與衝脈氣逆相關。衝脈隸屬陽明,若胃火熾盛,可引血上溢;而肝經鬱火,亦能迫血妄行。
古籍參考:
《婦科精要》指出:「血熱沸騰,不循其常,或上或下,皆為逆亂。」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載:「血熱者,其血必紫,其脈必數,宜涼血地黃湯主之。」
此證屬急症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