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喜悲(善悲)
證名
喜悲,又稱「善悲」,首見於《靈樞·五邪》,屬中醫情志病證範疇,指患者無故悲傷欲哭,或情緒易於感傷、低落之症。此證多與臟腑氣血失調,尤以心肺功能失衡相關,亦涉及五行相生相剋之理。
生理與病機
-
臟腑關係
- 心主神明: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云:「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」心氣不足或心血虧虛,則神失所養,易致情緒不穩,悲憂過度。
- 肺藏魄:肺氣虛弱時,魄失斂藏,表現為悲傷易泣。《靈樞·本神》曰:「肺藏氣,氣舍魄。」肺金過旺或不足,均可能影響情緒。
- 肝氣鬱結:肝主疏泄,若肝鬱化火或氣機不暢,可上擾心神,間接引發悲鬱。
-
氣血失調
- 氣虛陽弱:陽氣不振者,精神萎靡,易生悲感,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之「但欲寐」。
- 陰血虧耗:陰虛內熱,虛火擾神,亦見煩躁悲哭,常見於婦人臟躁(如甘麥大棗湯證)。
辨證分型
- 心肺氣虛
- 症見聲低氣短、胸悶、嘆息頻作,舌淡脈弱。治宜補益心肺,方用保元湯加減。
- 肝鬱血虛
- 伴有脅脹、失眠多夢,舌紅少苔,脈弦細。治宜疏肝養血,方選逍遙散合酸棗仁湯。
- 陰虛火旺
- 見顴紅、盜汗、心悸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可用天王補心丹。
古籍記載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婦人臟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」,以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;《醫宗金鑒》則歸納情志致病,強調「七情過極,皆可傷臟」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此證近似於憂鬱症或焦慮症之情緒表現,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,非單一對症,須據體質、病機辨證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