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喜膈之中醫詳述

喜膈為中醫學「五膈」病證之一,首見於南宋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,屬情志內傷所致之膈證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喜樂無極」引發臟腑氣機逆亂,尤以心、脾二經受損為要。

病機探微
《內經》云「喜傷心」,過喜則氣渙散而不收。心屬火主血脈,過度喜樂易耗心陰,虛火內生,故見五心煩熱、口舌生瘡;脾主運化,情志過極則木旺乘土,脾失健運而現四肢倦重、納呆少食。胸痹引背者,乃心脈瘀阻、氣滯痰凝之象,與《金匱要略》「胸痹心痛」病機相通,然緣起於喜情所傷為其異。

證候特點
典型症狀除原著所述外,臨床尚多見:
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、少津,苔薄黃或剝苔;脈象多細數或弦數
  • 情志徵兆:發病前常有長期精神亢奮、喜笑不休之歷史
  • 兼證演變:若遷延不治,可轉見怔忡失眠(心陰虧虛)、飧泄腹脹(肝氣犯脾)等變證

歷代醫家補充
明代《醫學正傳》進一步闡明:「喜膈之證,雖云陽氣外張,實乃真陰內奪。」指出其本虛標實特性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治喜膈當清火佐以鎮攝」,補入龍骨、牡蠣等重鎮之品於辨證方藥中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憂膈:同屬五膈,然以氣機鬱閉為主,表現胸脅脹滿、善太息
  • 心火上炎證:雖均見口瘡煩熱,但無胸痹及納呆等脾虛見證
  • 百合病:同有情志病因,但以精神恍惚、飲食行為異常為特徵

此證反映中醫「七情致病」理論之深刻實踐,提示情志調攝於疾病防治之關鍵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