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喜驚
證名:指易於驚恐之證候,又稱「善驚」。首見於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,其後歷代醫家多有闡發,尤以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從水火相勝之理深入剖析。
病因病機:
- 心火亢盛:
劉完素於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指出:「驚,心卒動而不寧也。」心屬火,主神明,若心火熾盛,擾動神明,則易生驚悸。火性主動,熱極則躁動不安,故曰「火極似水」,實為心火過亢而反見驚恐之象。此乃五行中「亢害承制」之理,火亢極則假現水之特性(驚恐屬腎水之情志)。 - 腎水虧虛,心火無制:
「恐則喜驚」者,因恐傷腎,腎水虧損則不能上濟心火,致心火獨亢。腎主恐,心主驚,水火失濟則驚恐交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恐則精卻」,腎精不固則水衰,心火失於制約而自生驚擾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多呈無故自驚,惕惕不安,稍受刺激則心悸膽顫,或伴見煩熱、失眠、口舌生瘡等心火熾盛之症,亦或兼有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腎陰不足之候。
相關證候辨析:
- 驚:泛指因外觸異象或內生邪擾所致的神志不寧,範圍較廣。
- 善驚:與「喜驚」義近,強調易驚之體質或傾向,多屬虛證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之「虛勞虛煩不得眠」,亦可因肝血不足、魂不安藏所致。
理論延伸:
此證涉及「心腎相交」之生理機轉。正常情況下,心火下溫腎水,腎水上潤心火,水火既濟則神志安定。若腎陰虧虛,或心火獨亢,則易打破平衡,呈現「喜驚」之候。治療上,或滋腎水以制火,或清心火以安神,需辨明標本虛實。
古籍中,《難經》亦提及「奪精者驚」,強調精氣耗損與驚證之關聯,可與此互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