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喜怒

證名。指情緒易於波動,尤以易怒為主要表現,屬中醫情志病證範疇。《靈樞·雜病》曾提及此證,後世醫家多歸於「善怒」條目下論述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肝膽相關
    中醫認為「怒為肝之志」,怒氣過盛或鬱怒難解,首傷肝膽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肝氣鬱結或肝火上炎,則易見煩躁易怒;肝陽上亢者,亦常見急躁暴怒之象。
  2. 氣機失調
    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百病生於氣也。」怒則氣上,過度憤怒使氣機逆亂,可致頭暈目赤,甚則嘔血昏厥。長期鬱怒未解,則肝氣橫逆,剋犯脾胃,形成肝脾不調或肝胃不和之證。
  3. 陰陽失衡
    肝體陰而用陽,若肝陰不足,陽氣偏亢,則虛火內擾,導致情緒不穩、多怒善躁;肝血虧虛者,亦可能因魂不守舍而出現易怒不安。

辨證分型與表現

  • 肝鬱氣滯:胸脅脹滿、嘆息頻作、情緒抑鬱或波動易怒。
  • 肝火上炎:面紅目赤、口苦咽乾、暴怒躁狂、小便黃赤。
  • 肝陽上亢:頭暈耳鳴、失眠多夢、急躁易怒、舌紅少津。
  • 肝血不足:心悸健忘、視物模糊、易怒伴疲憊虛弱。

古籍參考
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情志與臟腑相通,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肝藏魂,悲哀動中則傷魂。」後世《丹溪心法》亦載:「氣有餘便是火」,闡明氣鬱化火致怒的病理機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