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喜嘔(病證名)
喜嘔,又稱「善嘔」,為中醫典籍所載之病症,指患者時常出現嘔吐傾向,或易因外感、內傷等因素誘發嘔吐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:「歲陽明在泉,燥淫所勝,則霿霧清瞑,民病喜嘔。」此段論述揭示喜嘔與六氣中之「燥邪」相關,尤逢陽明燥金司歲,燥氣偏勝,影響人體氣機升降,致胃失和降而發為嘔逆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外邪犯胃:
燥邪、寒邪或暑濕之邪侵襲脾胃,使胃氣上逆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足陽明之脈……是動則病洒洒振寒,善呻數欠,顏黑,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。」提示陽明經氣異常可引發嘔逆等症。 - 肝胃不和:
情志失調致肝氣橫逆犯胃,胃氣受阻而嘔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「肝病犯胃,脘痛嘔吐,法當泄肝安胃。」肝鬱化火或氣滯皆可克伐脾胃,發為喜嘔。 - 脾胃虛弱:
中焦陽氣不足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而反逆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:「噁心嘔吐,穀不得入,此為小半夏湯證。」多因脾虛濕困或胃陰虧虛所致。
相關經典方藥
- 外感燥邪:可參照《溫病條辨》沙參麥冬湯加減,潤燥降逆。
- 肝胃不和: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湯,疏肝和胃止嘔。
- 脾胃虛寒:理中湯或六君子湯,溫中健脾以止嘔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嘔吐噦總括》曰:「嘔有聲有物名嘔,無物有聲曰噦。」此區分嘔與乾噦之別,而喜嘔屬前者,其病位雖在胃,卻與臟腑氣血失和密切相連。
此症之治,當循「和降胃氣」為總綱,並依病因病機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