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系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系絡是中醫經絡學說中的重要概念,屬於絡脈系統的細微分支。其理論基礎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明代翟良在《經絡匯編》中進一步闡述,提出「十二經出十五絡,十五絡生一百八十系絡,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,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」的層級結構,描繪了經絡從主幹到末梢的細化過程。

系絡的定位與功能

系絡由十五絡脈(十二經絡各有一絡,加上任脈、督脈之絡及脾之大絡)分出,其形態細小,分布於更表淺的部位,主要功能為:

  1. 氣血滲灌:作為經氣與氣血運行的次要通道,輔助十五絡脈將氣血輸布至全身細微組織。
  2. 聯絡表裡:加強經脈與絡脈、臟腑與體表的聯繫,尤其是肌膚、腠理等淺層結構的營養供應。
  3. 病邪傳變途徑:外邪入侵時,可能沿「孫絡→纏絡→系絡→絡脈→經脈」的層次由淺入深,反之,內病亦可透過系絡反映於體表。

與其他絡脈的關係

翟良提出的層級中,系絡屬於「絡脈→系絡→纏絡→孫絡」的中間環節,其細密程度次於纏絡與孫絡:

  • 十五絡脈:主幹分支,溝通表裡兩經,調節氣血盛衰。
  • 系絡:為絡脈的直屬分支,數量較少(一百八十條),分布範圍較廣。
  • 纏絡與孫絡:進一步細化,纏絡如網絡纏繞肌肉,孫絡則密布體表(「三萬四千」為虛指,喻其極細而眾多)。

臨床意義

系絡雖非針灸施治的主要靶點,但其狀態可反映氣血運行是否通暢:

  • 診斷方面:觀察體表細絡(如皮部血絡)的顏色、形態,可推測系絡是否瘀阻,例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到「血絡」變化與疾病相關。
  • 治療方面:刺絡放血或淺刺法常作用於孫絡,但系絡作為其中轉站,亦間接影響療效。

系絡理論體現了中醫「由宏觀至微觀」的整體觀,強調人體氣血網絡的層次性與連貫性,為理解經絡生理病理提供細緻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