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細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細脈

概念與特徵

細脈為中醫二十八脈之一,其形態特徵為脈體細小如絲,指下分明,卻較常脈為窄。《脈經》描述曰:「細脈,小大於微,常有,但細耳。」李中梓於《診家正眼》進一步解釋:「細之為義,小也,狀如絲線,較顯於微。」其脈勢常兼見軟弱無力,然在特殊情況下亦可兼見弦象,形成「細弦脈」。

形成機理

此脈象主要反映氣血陰陽不足之病理狀態。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指出:「細脈為陽氣不充之候。」其形成原理可分為以下數端:

  1. 陰血虧虛:精血津液不足,脈道失充,如《瀕湖脈學》所云:「血少氣衰,脈乃細矣。」
  2. 陽氣虛衰:陽氣不振,推動無力,脈道收引,呈現細弱之象。《診家樞要》言:「細者,陽氣衰也。」
  3. 濕邪困阻:濕濁內蘊,阻遏氣機,陽氣不展,脈道受束,故見細脈。《金匱要略》有云:「濕家之脈,沉細。」

臨床意義

細脈多主虛證,然亦有見於實證者:

虛證

  • 氣血兩虛:多見細弱無力之脈,伴有面色淡白、神疲乏力等症。
  • 陰虛內熱:常見細數之脈,兼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徵。
  • 脾腎陽虛:多呈細遲之脈,伴有畏寒肢冷、下利清穀等象。

實證

  • 濕邪內阻:可見細濡之脈,多伴有頭身困重、胸悶納呆等。
  • 寒凝經脈:寒邪直中,脈道拘急,可現細緊之脈。《傷寒論》中少陰病「脈微細」即屬此類。

相兼脈分析

細脈常見於以下相兼脈象,其病機各異:

  1. 細弱脈:主氣血俱虛,多見於久病體弱之人。
  2. 細數脈:主陰虛火旺或熱盛傷陰,常見於虛勞發熱之證。
  3. 細弦脈:主陰虛肝鬱或血虛肝旺,多見於鬱證、月經不調。
  4. 細澀脈:主精血虧損或氣滯血瘀,可見於失血、痛經等證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首先確立其基礎理論:「細則氣少。」王叔和於《脈經》中進一步完善診斷標準:「細脈,小大於微,常有,但細耳。」李時珍在《瀕湖脈學》中概括其臨床意義:「細脈縈縈血氣衰,諸虛勞損七情乖。若非濕氣侵腰腎,即是傷精汗泄來。」

鑑別診斷

細脈需與以下脈象相區別:

  • 微脈:較細脈更為微弱,似有似無,主陽氣衰微。
  • 弱脈:沉而細軟,需重按始得,主氣血不足。
  • 濡脈:浮細而軟,如棉浮水,主濕困或氣陰兩傷。

細脈之診斷需結合三部九候,並參合舌象、症狀等全面分析,方能準確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