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郄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郄中

郄中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:「足太陽脈令人腰痛,……刺其郄中。」唐代醫家王冰註解時明確指出:「郄中,委中也。」故郄中即指足太陽膀胱經之委中穴,後世多沿用此說。

經絡歸屬與定位

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該經之「合穴」,五行屬土,定位於膝關節後側,膕橫紋中點處,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之間凹陷中。此處為膀胱經氣血匯聚之所,亦為「四總穴」之一,故有「腰背委中求」之說,意指腰背疾患常取此穴調治。

功能與主治

郄中(委中)穴具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清泄暑熱、舒筋活絡之效,主要用於以下證候:

  1. 腰背疾患:如腰痛、背痛、坐骨神經痛,因膀胱經循行於背腰部,刺灸此穴可緩解經氣壅滯所致之疼痛。
  2. 下肢痿痹:針對下肢癱軟無力、膝關節腫痛、腓腸肌痙攣等,因其位於膝後,能直接調節下肢氣血。
  3. 暑熱病症:委中為膀胱經合穴,與陽氣相通,可刺絡放血以清泄暑邪,治療中暑、高熱。
  4. 皮膚病症:如丹毒、濕疹,因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委中放血可助祛風除濕、解毒止癢。

刺灸方法

  1. 針刺: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常傳導至足底;治療急性腰扭傷時可採用捻轉瀉法。
  2. 刺絡放血: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適用於熱證、瘀血阻絡之急性疼痛。
  3. 灸法:艾炷灸或溫針灸,多用於虛寒性腰膝痹痛,但需避開膕窩血管。

古代文獻佐證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委中,在膕中央約紋中動脈。」《千金要方》亦強調其治「腰俠脊沉然,遺溺,腳急踵痛」。後世醫家更視其為急救要穴,如《玉龍歌》云:「更有委中之一穴,腰間諸疾任君攻。」

與其他穴位的區別

「郄中」雖為委中別名,但需注意與「郄穴」概念區分。足太陽膀胱經之郄穴實為「金門」(足外踝下),而「郄中」僅為委中古稱,不具郄穴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