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呷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呷咳
病名。呷咳,又稱「呷嗽」,為中醫典籍記載之咳嗽類型,首見於《外台秘要》卷九。其名源於發作時患者喉中發出「呷呷」之聲,屬咳嗽病症中的特殊表現,多與痰氣交阻、肺氣上逆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呷咳之發作與「痰」及「氣」的病理互動密切相關。肺主宣發肅降,若外邪侵襲(如風寒、風熱),或內傷飲食(如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),導致肺氣壅塞,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生痰。痰阻氣道,氣機不暢,遂引發喉間痰鳴有聲、咳嗽反覆之症。此證常見於痰濕偏盛或氣鬱體質者。
臨床表現
呷咳典型症狀為咳嗽時喉中痰鳴有聲,聲如拽鋸,痰多黏稠難咯,胸悶氣促,甚則呼吸急促。發作時多以夜間或清晨為甚,或遇寒、遇勞加重。舌象多見舌苔白滑或厚膩,脈象弦滑或濡滑。
辨證分型
- 寒痰阻肺:痰色白清稀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- 痰熱壅肺:痰黃稠黏,胸悶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肝氣犯肺:咳嗽陣作,痰滯喉間,兼見脅脹,脈弦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呷咳以「化痰降氣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- 寒痰:常用射干麻黃湯(《金匱要略》),溫肺散寒、化痰平喘。
- 痰熱:可選清金化痰湯(《統旨方》),清肺泄熱、豁痰止咳。
- 氣鬱:配伍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,理氣解鬱、降逆化痰。
古籍文獻
《外台秘要》將呷咳歸於痰嗽範疇,後世醫家如朱丹溪於《丹溪心法》中進一步區分痰嗽與氣嗽,強調「治痰需理氣,氣順則痰消」之原則,與呷咳之病機相互呼應。
此證與西醫「哮喘性支氣管炎」或「慢性阻塞性肺病」之痰鳴喘咳症狀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辨治重於整體調理,通過祛痰、宣肺、理氣等法,以恢復臟腑氣機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