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呷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呷嗽

呷嗽為中醫病名,屬於咳嗽病範疇之一,其主要特徵為咳嗽時喉間伴隨痰氣相搏所發出的「呀呷」聲響。此症多因胸膈處痰飲停聚,咳嗽時痰隨氣動,上衝喉咽,痰氣相互撞擊而發出特殊聲響,故得名「呷嗽」。此概念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咳嗽病諸候》,其後歷代醫家多有闡述。

病因病機

呷嗽的核心病機在於胸膈痰飲內停,兼有肺氣上逆。痰飲之形成,可因外感風寒或風熱邪氣犯肺,肺失宣降,津液不布,聚而為痰;亦可因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凝結成痰,上貯於肺。痰飲停聚胸膈,阻滯氣機,肺氣不得宣通,則咳嗽頻作;痰隨氣逆,搏擊咽喉,遂發「呷呷」有聲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呷嗽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咳嗽上氣:咳嗽時氣息不順,痰隨氣逆,甚則胸悶氣促。
  • 胸膈煩滿:胸膈部位有痰飲停聚,故患者常感胸悶不舒。
  • 項背拘急:痰飲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可出現項背僵硬不適。
  • 聲重鼻塞:痰氣壅塞肺竅,導致聲音低濁、鼻塞不通。
  • 頭昏目眩:痰濁上擾清竅,可引起頭目昏沉、視物不清。
  • 痰氣不利:痰液黏稠難出,咳時咯痰不暢。

辨證論治

治療呷嗽,當以祛痰利膈、止咳平喘為原則,根據痰飲的性質及證候隨證施治。以下為常見方劑:

1. 射乾丸(《和劑局方》卷四)

  • 組成:射乾、麻黃、紫菀、杏仁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等。
  • 功效:宣肺降氣,化痰止咳。
  • 適用:痰飲內盛,咳嗽痰多,喉中呀呷有聲者。

2. 款冬花散(《和劑局方》卷四)

  • 組成:款冬花、知母、桑白皮、麻黃、阿膠、貝母、杏仁等。
  • 功效:潤肺化痰,止咳平喘。
  • 適用:肺燥痰滯,咳嗽痰黏,胸膈痞滿者。

3. 華蓋散(《和劑局方》卷四)

  • 組成:麻黃、紫蘇子、赤茯苓、桑白皮、杏仁、陳皮、甘草等。
  • 功效:宣肺解表,祛痰止咳。
  • 適用:外感風寒,痰飲內停,咳嗽痰多,鼻塞聲重者。

相關鑒別

呷嗽與一般咳嗽不同,其關鍵在於痰飲停聚的病理特點,以及咳嗽時的特殊聲響。其他如痰飲咳嗽痰喘等病證,雖亦有痰飲為患,但其病位與表現各異。臨床需結合具體症狀及舌脈,方能準確辨治。